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硕博新闻
  
研师益友 | 生科专辑·第一期:大道至简,臻于至善

发布日期: 2021/06/24  作者:    浏览次数: 16   返回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主粮之一。水稻高产、优质涉及很多性状,背后的遗传机制复杂,培育出既高产又优质大米品种难度大。水稻的栽培始于中国,是中华上千年文明的基础,而后又由中国传入东南亚、南亚等地区,逐渐成为亚洲最广泛分布的农作物。“九月授衣,十月获稻”,不仅是对中国农事的经典总结,也是对中国工匠科研精神的高度赞扬。

“研师益友”生科专辑第一期有幸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学辉教授。黄老师的水稻遗传学研究团队围绕稻米产量、品质遗传改良中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始终为成就一粒粒高产、优质米而努力着。

大道至简,臻于至善


嘉宾简介

黄学辉,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作物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与生产应用和基因组学大数据的计算生物学方法开发。黄教授本人也先后获得明治生命科学奖优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赛诺菲优秀人才奖、科技部“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植生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奖、张海银种业促进一等奖、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等。近年来在NatureNature Genetics等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导师访谈

问:黄老师,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吗?

黄老师: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问题尤其重要。粮食作物品种哪怕增加1%的产量,也可能会多养活近千万人。我的梦想,是从数量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入手,搞清楚水稻等农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存在的“基因差异”,提高育种的精度和效率。用一句话通俗地讲,就是给育种配上“导航仪”。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开发出了一系列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并用这些方法回答了水稻中一些基础的遗传学问题,搞清楚了水稻不同品种间存在哪些“基因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类水稻农艺性状之间的一些关系,搞清楚了水稻是如何从它的祖先“普通野生稻”一步步被人类逐渐驯化培育成了如今各种类型的育成品种。

我们希望能为改良水稻做一点工作。这不仅是团队的科研目标和期望,更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黄老师课题组的同学在实验田里观测水稻长势)

问:黄老师,您是如何走上如今的科研之路的呢?

黄老师:生命是人世间最为保贵的,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我父亲是上海知青,所以就报考了复旦大学生物科学专业。

一直以来,我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差,有很多实验课,比如动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这些实验需要解剖各种小动物、使用显微镜、滴定分析测量化合物浓度、从茶叶里提取咖啡因等,这对于动手能力差且实验动作慢的我来说,压力很大;虽然认真做,但经常做不好。

但我性子比较内向,坐得住、静得下心来。像电脑软件、程序设计这一块,很多小问题看看书、电脑上试一试,自己也能很快学会并掌握。生命科学中的某些学科方向也正好需要这方面的技术和能力,比如生物信息学;我在本科期间出于好奇和兴趣,也自学了一些编程语言和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也发挥了我在逻辑思维上的特长。

本科毕业的时候,寝室里六个人,其他五位同学都考了GRE和托福。我当时想着,先留在国内读个研再说,中国的科研应该也会慢慢发展起来的,尤其像中国科学院这样的国内顶级院所。所以我在大三的时候就选择保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就这样,从硕士到博士,从助理研究员到研究员,我在中科院一待就是十年,从一个懵懂的初学者慢慢成长,逐渐对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也有了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觉。

(黄老师在学校2021年毕业典礼上发言)

问:作为导师,您对实验室的同学们有什么期待和寄语吗?

黄老师:我们课题组目前阶段一项重要的科研目标是想进一步搞清楚水稻等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即杂交后第一代在产量等很多方面超越亲本这一现象背后是由哪些基因决定及如何精细控制的。

在这过程中,我也希望能在上海师范大学慢慢组织及培养一支计算生物学、数量遗传学、基因组学、统计学方向的交叉学科人才队伍,因为未来的科研发展更迫切需要团队内及团队间的各种合作,个人的能力会很有限。非常幸运的是,只花了四、五年的时间,目前团队里已有多名老师、同学突颖而出,正在成长为非常优秀的科研人员。

科研创新有个特点,和大多数人平常的工作不一样,要求的是想别人想不到的点子,做别人做不成的事情;而且既要有新颖性(novelty),也要有严谨性(quality)。大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执行力。不要奢望一劳永逸,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家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

除了对同学们科研上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在学校2021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黄学辉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寄语毕业生们在顺境时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在逆境时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开朗。转变心态转换角色,勇于扛起社会重任。

  

学生访谈

在结束了老师的采访后,我们又对黄老师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问: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赵晓焱:黄学辉老师对待科研工作时一丝不苟,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学会了在科研上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黄老师还是一个处处为学生着想,事事为学生考虑,在学习和生活中关爱学生的好老师。

丛嘉:黄老师对科研的严谨与热忱令人敬佩。空余时间他会走近实验室,了解我们科研项目的工作进度、是否遇到问题与困难等等。也会抽时间单独与学生聊聊最近学业情况,并给予指导与帮助。平时他阅读发现的好文章也都会分享给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讨论。

罗兆伟:黄老师对待科研工作十分严谨认真,忙碌的工作让他有时无法顾及家里。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寒假,黄老师的儿子跟他一起来上班。小朋友虽年龄尚小,却乖巧懂礼貌,他说他的理想是长大了成为像爸爸一样的科学家,相信这与黄老师日常的细心教导密不可分。

唐嘉瓅:黄老师是个热衷于科研事业,亦师亦友的好导师。他十分关心同学们,今年年初上海疫情严重时,黄老师详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离校安排,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安全回家过团圆年。秉着和师大共同成长的态度,黄老师致力于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不断地为上海师范大学凝结新的人才力量!

(黄老师在学生休息室)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中国在上古之世,未曾有谷,后稷教民稼穑,始知耕田。中国稻谷,从无到有,从出国引进到试种繁殖,从选种育种到更新早、晚、粘、糯多品种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是一粒米精神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小小一粒米,饱含着黄学辉老师数十年的智慧结晶与辛勤付出,更饱含了老师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付出与努力。黄老师对科研的专注、与学生的亲融、对家庭的兼顾,深刻体现了一粒米精神”——最优秀的模式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黄老师正用一粒米来谱写他简单专注的人生!

(供稿、照片: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