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硕博新闻
  
研师益友 | 教院专辑·第三期:心怀灯塔之光,照亮青春之路

发布日期: 2021/12/08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返回

“德”的本意是从“直”,从“心”,追求与内心、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正者无敌,德自明;诚者无悔,德自育;正心诚意,德自来。己不正焉能正人,己不诚焉能诚人?育人是正的事业,诚的实践。教师的正心诚意便是学生最可感、体验的德育。

“研师益友”教院专辑第三期荣幸地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宁教授。陈教授将以“青少年发展”为主题,开启本期话题。把教书育人的实践扎进真善美的世界,“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嘉宾简介

陈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青少年教育与发展心理、教师发展和学校变革心理研究。主持《价值观教育新探:情感的视角》《青少年责任感的发展特点与心理机制研究》《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体系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项,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各类报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60篇,出版《适应与成长:青少年身心健康研究》《师爱素质研究》等著作,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问:陈老师,您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和发展研究,您如何评价当代青少年群体?当代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答:在建党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青少年群体发出了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强国一代”是青少年身上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他们成长的机遇。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觉得当代青少年还具有很多突出特征:思想观念更加多彩、权利意识更为彰显、成长需要更显个性、思想表达更加自主、信息技术更具优势、学习途径更加开放、关系互动更求平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当代青少年成长中的优势,我们需要做的是关注他们的优势和积极方面,而不是一直盯着他们的缺陷和不足。这种观念, 我们学术上称之为“积极青少年发展(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观。在此指导下,我们更强调关注个体的优势及发展的潜能,促进青少年充分、成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减少问题行为,它从更全面、平衡的角度看待青少年的发展,强调其自身的主体性、优势及情境中的资源,重视“个体——情境”的互动。

我认为当前心理学工作者应当超越以往的问题视角、缺陷观,走向积极的视角、潜力观,用一种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看待青少年发展。“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也是我近几年重点研究的方向,我们更强调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更容易挖掘青少年的优势和潜力,更好地发挥青少年的能动性。以往会把培养青少年作为一种目的,即“目的论”。但综合之前我总结的青少年特征,我认为培养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方法,我把它称作“方法论”,它是组织发展、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的一种方法。综上,我觉得心理学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要更多地发现、发掘、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问:陈老师,与传授知识相比,教师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我们了解到您对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也有研究,您能阐述下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系吗?

答: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本身就是师生双方围绕共同的目的而进行的多边的交往活动。教育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过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情感性的存在,所以师生双方在互动交往过程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一定都是情感交往过程。

教师的情感本身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情感具有两极性,教师积极的情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情绪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促进的。反之,教师消极的情感、不良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抑制的影响。教师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社会情感和道德情操,并且把这种良好的情绪、情感感染给学生,这本身就是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体现,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动力、调节、感染的全方位作用。我们经常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恰恰是这方面很好的体现。我们上海师范大学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我们要加强对师范生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


问:陈老师,心理学专业也有很多学生最终走上教师岗位,您是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教授本科生课程。和本科生相比,您觉得研究生群体进入基础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方面会有什么优势吗?

答: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知识分子最集中的群体。对上海师范大学来说,我们培养的青年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将来进入基础教育行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群体接受了2-3年的专业学术训练,他们的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更加强烈,所以研究生群体所拥有的优势就是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能力。未来这个群体可以给基础教育带来“迭代式”的发展,以研究驱动学校发展的模式更容易形成。但另一方面,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系统化训练时间较少,更多地是围绕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而非基础知识的学习。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学校提出更高要求,基础教育也需要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老师走进校园。从目前基础教育发展来看,研究生群体的老师也更多参与学校研究、发展规划方面的工作。由此看来,研究生群体仍需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接受更多的训练。


问:陈老师,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是教育的任务之一,您也长期参与基础教育学校发展工作。从“教育”+“心理学”两个关键词出发,您认为我们当前该如何培养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感呢?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都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特别强调,要注重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纵观古今中外,培养责任感是永远经典的教育话题。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内容十分重视培养责任感,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例如美国的K12教育,即针对小学到高中学段,先提出3R教育(读、写、算)。但后来发现还不足够,又提出第四个R——责任,简称4R教育,由此凸显出责任感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心理学能为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怎么样的知识和见识呢?这和心理学本身的特征相关。我经常和学生讲,心理学到底能让我们学到什么?其实,它能让我们保持探索的兴趣、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心理学是交叉学科。在曾经的一项教育部课题《青少年责任感发展特点与心理机制研究》中,我把青少年责任感分为自我责任感、人际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在全国六个省市展开调查,发现社会责任感得分最低,这就要求我们要着重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基础教育对青少年的责任感教育也十分重要,例如上海市的中国中学,该学校一直都是把责任教育作为德育的特色。

最后,作为上师大的学生,你们其中有很多人最后都会从事教师行业。教育活动中最宝贵、最纯洁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除了能教授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这种心与心的交流是教师行业所独有的魅力。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就如同深海里的灯塔一样,照亮学生前行的方向。所以,对于未来教师的师大学子来说,希望你们将来能心怀灯塔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的道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一辈子实践的学问。立德树人育英才,润物无声谱华章。陈老师致力于关注研究青少年健康发展,着重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带给学生心灵上的温暖,化身灯塔,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