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学院动态
  
“好导师”征文分享(二)|他们亦师亦友,他们亦父亦母

发布日期: 2022/06/08  作者:    浏览次数: 191   返回

所谓良师,既有着似朋友般亲切平和的相处,又有着如父母般严慈相济的关爱。他们既是学术道路上称职的引领者,也是学生眼中平易近人的师长。他们用热爱传递美好的学术信仰,用勤勤恳恳的敬业态度言传身教,他们是学生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好导师”。

“好导师”征文分享分为8期,共20位导师。本期分别展示了教育学院黄友初教授,体育学院张钧教授以及哲学与法政学院环建芬副教授教书育人的暖心故事。


教育学院

黄友初,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初等教育系党支部书记。黄友初教授的具体研究方向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和数学教育。先后主持了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项目等10多项,主持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1门。

黄友初老师曾荣获上海唐君远奖教金、上海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指导金牌指导教师奖、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已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SCI、CSSCI等收录论文20多篇。已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

勇追学术梦想,永怀育人初心

作者:李玉婷

教育学院

初等教育学 19级硕士研究生

学术和育人是黄友初老师一直的热爱,而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眼里的他,自律、精力充沛、喜爱读书,一扎进学术的瀚海中就如痴如醉、废寝忘食。作为一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研究生导师,黄友初老师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名,科研、教学两手抓,育人、研究两不误,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虽然年纪还不大,但已是业界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

“喜爱读书”是我对黄友初老师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初入黄友初老师的办公室,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书架上和办公桌上满满当当的书,书乃其挚友,书乃其宝库,师生相谈,每涉猎学术问题,他总能迅速检索出相关书籍用以回答我们的疑惑。谈起如何读书,他常说:“读书要带着目的去读,不可盲目瞎读,这样才有高效率,更有效果。”

孔子曾语:“其身正,不令而行”,黄友初老师以身作则,教学严谨,爱岗敬业。他常常教导我们:“做研究一定要讲求科学,研究过程要严谨,文章用词要精准,研究结果要有理有据,这样做出来的研究才更有说服力。”黄友初老师几乎每周都会组织研究生讨论班,搭建学术平台。他认为:讨论班是重要的学习平台,也是师生交流、同门交流的重要方式,大家可以共借鉴、勤思考,在学习的阶段多出成果。

一份关怀,一份温情,黄友初老师在学习上是位庄重的“严师”,而在生活中,却是位可亲的“慈父”。他经常会主动找研究生过来讨论学习情况,并给出很多建设性意见。也很关心研究生的生活和情绪,并会尽力给予帮忙。每到开学或放假,黄友初老师都会组织师门聚餐,真切地与我们进行沟通交流,询问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近况,他时常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作为学生,要重视学习,眼光长远,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要牢记读研和读博的初心,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做研究生阶段该做的事情,不要随波逐流。”

黄老师始终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的教育信念,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奖项,并多次指导学生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其中一些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切都源于黄友初老师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他用扎实的学术功底做舟,以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做帆,带领学子翱翔在学术的海洋中、一齐收获知识的馈赠。对学生孜孜不倦,对工作兢兢业业,这就是我心中的友初师,一位热爱学术和育人的好导师。

是他让我明白这样一句话: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博之以文亦约之以礼,乃良师也。


体育学院

张钧,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营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营养学会运动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规范编制专家组成员、上海市药学会老年药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客座教授、美国管理技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等。

张钧老师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基金5项,211项目、博士后基金、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等各类课题30多项。发表SCI论文10多篇,权威与核心期刊论文90余篇。主、参编全国教材30余本,获得专利授权3个。其科研成果荣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每年在全国开展科普讲座100多场,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先进个人”称号、新世纪学科带头人、上海师范大学十佳“我心中的好老师”等多项荣誉。

微笑的引路人

作者:范清华

体育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 20级硕士研究生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默默耕耘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影响和带动着一批又一批同事,用自身的行动感染着每一位学生,用爱心与耐心教导着门内的每一位博硕士。他,就是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钧爸”——学生口中与心中满腹经纶的张钧教授。学生眼里的张老师是和蔼可亲的,他总是面带微笑,与人和善,作为课题组的大家长,他是微笑的引路人。

张钧教授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Practise”,不能生搬硬套,要锻炼自己的思维。尽管他忙于各种事务,但仍不忘关注我的科研进展,即使是他外出工作期间,他也会在远方发来慰问,假期里嘱咐我多陪陪父母,时刻督促着我的学习。张老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学术水平,他时常和我谈心,关心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努力让我们树立良好的品德,树立起自己的梦想信念,书写出自己的美好人生。

虽然成为张老师的学生才仅仅一年,但我们之间的感情像父子一样深厚。当面对分子生物学领域时,我的内心是抵触和害怕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了解过这一领域,但张老师知道了我考博的想法后,耐心指导我一步步涉足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同时,张老师还联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提供给我良好的实验环境。有一段时间我的实验经常失败,导致我有些抑郁,张老师会经常联系我,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并且耐心引导我学会反思找出自己实验操作的问题所在。想起张老师脸上那和蔼的微笑,我便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他不仅仅是我的导师,更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张老师与我父亲年纪相仿,我更把他看作是我的亲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最好的诠释。

这种默默无闻、恪尽职守的精神,值得每个人称赞与尊敬。张钧教授在平凡岗位上的那种工作精神,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学术的海洋里,在这阳光的生活中,因为有了微笑的“钧爸”,让我们更加充满了欢声笑语!


哲学与法政学院

环建芬,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系兼职律师,中国法学会会员,上海市法学会民法研究会会员,上海市人民调解委员会理事,上海市教育法研究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法律硕士学位点负责人。

环建芬老师长期从事民商法教学和研究,在《政治与法律》《郑州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出版专著《物权法》一部,主编和参编教材十多本,独立以及作为负责人完成各类省部级课题共7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其中包括: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项课题“民办高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改革中的法律边界问题研究”(第一负责人),市教委、市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民办学校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研究”(第一负责人),上海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物权法研究”(独立)等。

我们和“环妈”在一起

作者:韦维

哲学与法政学院

民商法学 19级硕士研究生

我的导师,环建芬副教授,长期从事民商法教学和研究。她不仅是一位法学博士,一名法律从业者,还是一名老党员,她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在《民法学》、《物权法》等课堂上,枯燥难懂的法条在环老师这里变得生动明了,她还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给我们讲课,同学们都非常享受她的课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刚入学的时候,老师脚踝受重伤,行动不便,但是她仍坚持拄着拐杖每天提前10分钟到教室,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我们做事必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老师非常注重对我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她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同学们汇报交流,这让我们受益匪浅,只有见识过优秀的实务法律工作者,我们才能心向往之,不断朝着优秀法律人的方向不懈努力。

环老师还经常带领学生做课题,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这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训练机会,还成为我们就业面试中的一个闪光点,比如我的一位学姐在面试时就因曾经跟随老师做过相关课题,最终得以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二十余载劳苦依旧,神州大地桃李芬芳。环老师的学生现分布在全国各地公检法系统、事业单位、知名企业及律所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正逐渐成长为行业中的中流砥柱。

在哲法学院,提起环老师,大家都知道她有一个可爱的外号叫“环妈”,因为环老师对于我们来说亦师亦母。近几年,老师的很多学生都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多位学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和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在我向环老师征集好导师评选材料时,老师拿起一张A4纸,没几分钟就写满了名字,环老师能清楚的记得每一位同学的在校表现、性格特征及就业去向,甚至毕业了好多年的学长学姐,她都能说出他们的最新动向,这让我觉得非常感动,也衷心地认为环老师对得起学生们的一声“环妈”。

得知“环妈”被学院推荐为“我心中的好导师”活动的候选人,学长学姐们踊跃地发来了他们跟老师相处的暖心事迹。看到学长学姐的发言,“环妈”深情地说道:“有幸在他们人生中的重要阶段陪伴他们、指导他们,也是自己学习进步的过程。小荷尖尖逐渐成长,等到他们长大了,便送他们扬帆起航,走向人生的新阶段。时刻在专业上不断要求自己,行为上不断修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导师,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在“环妈”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也时刻激励着自己要努力成为一个像她一样正直、积极、自律的新时代法律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