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笔下卖花女伊莱沙的变形记
——蒲度戎副教授专题讲座
2017年10月18日,蒲度戎副教授在外国语学院新大楼106举办了《萧伯纳笔下卖花女伊莱沙的变形记》的专题讲座。
蒲老师首先详细阐释了Metamorphoses(变形)一词的含义。通过列举希腊神话中的变形词、《圣经》中的变形词、童话故事中的变形词、文学作品中的变形词,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个术语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蒲老师让我们欣赏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The Song of Wandering Aengus(《漫游的安格斯之歌》),并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翻译,十分唯美,引人入胜。
随后,蒲老师介绍了《卖花女》(Pygmalion)的作家萧伯纳,他的出生地、地位、作品以及人物特点。《卖花女》是萧伯纳一本非常重要的作品。它被许多大家翻译成各种版本,走上了舞台,最终被搬到了大荧幕。
萧伯纳屋前的花园
介绍完背景知识后,蒲老师开始了今天的重头戏——剖析伊莱沙的变形!他首先提出,电影中的变形主要发生在两个人物身上,一个是伊莱沙,另一个则是伊莱沙的的父亲,杜利特尔先生。伊莱沙的变形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卖花女,第二个阶段是学生,第三个阶段是杜利特尔小姐,第四个阶段,即最后阶段,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窈窕淑女。杜利特尔先生的变形则是由一个清洁工到最后变成了一个富有的绅士。
为什么伊莱沙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蒲老师也给出了独特的见解。一是因为言语具有巨大的魔力。二是因为教育能提升人的境界。杜利特尔先生跻身上层社会是因为运气,但伊莱沙的成功却不是偶然。诚然,她遇到了一位极其优秀的老师,但是她自身的努力才是她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她是一个自尊感很强的人,她不甘心一辈子都居于人下,所以愿意为了更好的未来去投资、去改变。
蒲老师独特的见解和分析让同学们对《卖花女》对这部名著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语言有了新的认识。气质不是由血统决定的,是一个人内涵、语言、姿态的集合。而语言的内核是一个人的内在。